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幼儿资料 >

教师招聘3-6岁幼儿退缩行为的原因

2024-02-27 11:43:56
中师华图

【摘 要】

社会退缩幼儿是幼儿园里被教师、同伴忽视的群体。近几年,幼儿退缩行为问题逐步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相继出现,儿童早期的社会退缩对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会成为儿童建立同伴关系的障碍,更是导致其心理焦虑、抑郁、自我评价偏低、社会能力发展不足等问题的危险因素,而且这些问题可能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明显。因此,对于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研究来说,及早发现有退缩倾向的儿童,揭示其成因并加以有效的干预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幼儿气质类型、亲子依恋几个方面探讨幼儿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幼儿 退缩行为 对策

社会退缩是指孤独的行为,泛指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近几年,幼儿退缩行为问题逐步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相继出现。

儿童早期的社会退缩对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不仅会成为儿童建立同伴关系的障碍,也是导致儿童心理焦虑、抑郁、自我评价偏低和社会能力发展不足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且这些问题可能会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明显。

一、家庭教养方式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

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是父母各种教育模式的概括。

(二)家庭教育方式与退缩行为的关系

民主型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是建立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对待孩子采用民主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基础上。这是对孩子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的建立是在父母充分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上。通常表现特点为父母给孩子充分的发挥和探索空间,提出适当的要求,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应和反馈。这种严格而又民主的教养方式往往充分传达父母对子女的爱又不失严格。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儿童,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且会比较乐观、积极。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数未表现出严格意义上的退缩行为,社会性发展较好,融入社会环境较快,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通常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父母所制定的目标或规范。此类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且很可能积累反抗情绪。因为过高甚至不合理的要求,孩子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类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孩子有一部分会出现退缩行为,因孩子承受心理压力,积累压抑情绪,变得郁郁寡欢,但是呈现退缩行为的比例相对少。

溺爱型的父母经常不合理的满足孩子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试图给予孩子多的爱和关注。此类父母很少对子女提出要求或目标,尽力减少环境对孩子可能造成的束缚。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很难真正适应社会环境,甚至无法培养起适当的自身控制能力。孩子的挫折感往往过于强烈,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认真审视自身的缺陷,表现为哭闹等极端行为。这类孩子亲子依恋程度高,同伴关系较脆弱。这类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会出现退缩行为,遇到问题不想自己想办法解决,依赖家长,出现活动中的退缩现象。

忽视型的父母往往缺乏满足孩子情感、物质、被教育和精神层面需求的动机,造成他们表现出对子女的漠不关心,无法传递爱与关注。由于缺乏亲子依恋关系,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出现对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导致对社会环境的错误判断,表现为社会和社交适应性不足。容易产生极端个性。这类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孩子出现退缩行为的比例大,因孩子长期受到忽视,习惯性的退缩。

二、幼儿气质类型

(一)气质类型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反映人的生理层面与情绪层面的成分较多,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二)幼儿气质类型与退缩行为的关系

美国研究者托马斯、切斯根据气质维度中的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五个维度,把儿童气质划分为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和易养型。其中难养型儿童表现为对陌生的人或事物的退缩、消极的情绪反应多、适应性较为差,容易出现许多问题行为;易养型儿童对新鲜事物和陌生人更多表现出趋近、积极情绪为主、适应能力强、这类儿童较少出现问题行为;那么,启动缓慢型儿童对陌生的人或事初表现为退缩、适应慢、出现消极情绪较多等为特点。

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气质类型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气质的某些维度可能与性别存在相关,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三、亲子依恋

(一)亲子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学者Bowlby 认为依恋并不是仅限于婴儿期,他将依恋概念推广成一个社会关系广泛的基础,将伴随着整个童年期,直到成人。父母教养方式则是亲子依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等的集合,是亲子相互作用中主动、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等特质的一层。亲子依恋的程度会因父母教养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依恋与退缩行为的关系

依恋理论表明,幼儿早期与他的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质量将会影响孩子当前和未来的行为特质及与周围同龄人的关系。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保持安全的依恋关系,会具有较高的社会行为能力,对外界信息易于接受和普及。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会导致对同伴的排斥和消极情绪,包含敌意、愤怒、暴力、缺乏互动的情绪、退缩、缺乏自信和易受挫败的行为倾向等。

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幼儿对母亲的依恋。虽然母亲在当代社会可能作为个体在儿童早期的主要照顾者。但是,儿童接近幼儿中期时,父亲对儿童行为和发展的影响开始增加并终和母亲依恋达到同等重要的程度。Russell and Russell (1996) 指出,父亲平均可提供给孩子的时间大约为34.6 小时/周。父亲在孩子到达6-7岁的时期开始逐渐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并终达到与母亲相同的相处程度。近期的研究工作还表示,在幼儿园的儿童群体中,被牢固地连接到父母双方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受大家的欢迎,更容易接受同龄人,以及更少的焦虑和退缩行为问题,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承担学校的压力,具有较高的自尊感,更能够积极去评价自己。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招聘
中小学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考试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